人們有時候遺忘了,其實丑的水果往往才是好吃的,水果也是有物種多樣性的!
《水果獵人》講述了各種和水果相關的奇人異士、罕見水果的故事,反思了工業化帶給現代人的單一化認識。它曾是我們祖先苦苦追尋的果腹之寶,古老的文明擇水而居,只因為在有水的地方就有它——果實。如今,果實,或者說水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是稀松平常的食物,鮮有人為它付出幾秒鐘的思考,更別提為它樹碑立傳了。但加拿大的亞當·李斯·格爾納就是這么一個怪人,他不僅對水果異常著迷,不惜跑到地球各個角落去追尋它們,甚至寫出了一本厚厚的書,書名就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——《水果獵人》(TheFruit Hunters),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光怪陸離、熟悉卻陌生的水果世界。
這本書對水果進行了方方面面的剖析,光是對它下定義就花足了一個章節的篇幅。大多數水果都具有飽滿的形狀、鮮嫩的色澤,成熟后會散發誘人的香甜味。
“果實有意釋放出各種誘惑的信號,它們繁殖后代的手段就是誘惑我們,”格爾納在書中這樣寫道。只有在果實中貯存足夠的營養和能量,再加上良好的口感,植物的種子才有機會被飛鳥和走禽所采摘、食用,里面的種子才能得以傳播和繁衍,這是植物在整個生態圈中生存智慧的最高體現。
在作者看來,由于果實內里飽含著種子,它是花——植物生殖器官受精之后的結果,它不僅富含營養,還富含性的暗示。
從古希臘風俗中每年水果豐收季節舉行的交配儀式,到文學作品中各種水果的象征意義,都證明這一點。
在中國文化中,“果”的含義也非常豐富,不少詞匯以“果”表述事物發展終究的意思:因果、果然、成果、無果而終……
其實水果并沒有那么復雜,大部分人眼中它只是植物中能吃的那部分而已。談起吃水果,格爾納用自己豐富的經歷為讀者打開了一片新奇的世界。
在泰國,他深入了解了這樣一個群體——水果素食者,即除了水果其他啥都不吃的人,其中甚至有人將吃榴蓮作為一種精神上的神圣儀式,篤信這才是人類真正應該吃的、自然的食物。難以想象,吃水果還能虔誠到如此份上。
我們平日吃的水果大多來自市鎮中心的超市,絕大部分的水果都被培育成“又大又硬”的品種以在貨架上存放更長的時間;大規模生產中使用的機器采摘果實時劇烈搖動果樹,實質是對果樹進行粗暴的摧殘。
現代科技表面上種植出了更大、更多的果子,但卻讓本應作為天然食物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果實,離“天然”二字越來越遠。
消費者被綁上了龐大的水果產業鏈,在遠離田園的城市里,我們想吃到水果,就必須為它背后的化肥、農藥和運輸費用埋單。
《水果獵人》一書看似寫水果,細細讀來其實寫的是食品產業的發展,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,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果實,是善果還是惡果,現在還沒有人能嘗出來。